目前分類:說菜 (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兩面黃  

許多人到了上海館子不會點菜,因為看菜名就不易懂,如「香靠圈子」,這圈子是大腸頭;「醃篤鮮」是道湯菜,用醃的火腿肉和新鮮的豚肉,加筍子、百頁,用中火「篤」出來乳色的濃湯是也!「紅燒烤麩」指得是麵筋…,這些菜漸漸地許多常到上海館子光顧的台灣朋友都懂了,但看到「兩面黃」,就許多人莫宰羊了(不知道了)。

    也因為做法麻煩,許多年輕派的上海菜師傅也不大會做,這兩面黃還只在有老師傅的上海館子裡有。而我個人,喜歡到永和、馮兆霖開的「上海小館」點這道菜,到底這「兩面黃」是什麼呢?

文章標籤

梁幼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生煎包子是江浙富貴人家的傳統點心,後來逐漸出現在上海街邊的小吃攤子上。

好吃的生煎包子用的是「發麵」,麵發得好不好關係到外皮鬆緊的嚼勁; 而有些人則用發酵粉,風味便略遜一籌了。

在小吃街邊的生煎包子多半大一些、粗一些,早期在台灣許多老兵為了謀生,在肉餡裡添入高麗菜,肉餡只摻百分之十,賣得大顆些、便宜些,許多路過客也只圖個飽足而已。而真正生煎包子的原型則像台北永康街高記賣的一般精緻些、小巧些。

文章標籤

梁幼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唐魯孫的書裡錄了許多清宮大院的食譜,我看「鴨」是那些菜單裡的大宗。老人家說鴨益中補氣,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,所以菜單中多鴨,還是北京的鴨好,皇公貴戚就拼命吃它,就不得而知了。

台灣人喜歡吃薑母鴨,肉柴汁嗆,那味兒著實不能稱美,我想台灣人是因為愛補而吃鴨吧!比較能登大雅、上桌排宴的,就是上海館子裡的老鴨煲了,但這湯味濃郁香,湯裡扁尖筍、火腿……等助興的料壓了鴨的原香,好吃好喝之餘,有些腴肥的遺憾。

以前眷村許多北方媽媽喜歡用大白菜燉雞湯和鴨湯,名製作人王偉忠的哥哥曾開個館子,就將他媽媽的白菜燉雞列為招牌;我乾媽過年用開洋(蝦米)、大白菜燉鴨,味亦一絕!以前在忠孝東路悅賓樓(北京館子、已歇業)吃烤鴨,最後會用剩下的鴨架子搞碗湯,潤腸之外還醒酒,但燒湯的時間常常不夠,也有遺憾。

文章標籤

梁幼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小時候,媽媽帶我到台南、高雄的一些本省人家裡做客,吃到一種菜,在菜市場裡買不到,飯館也吃不到,長相色暗灰、墨綠,有些像海藻類,但大人們說海邊沒有,田裡也沒有,溪裡大石邊也長不出這玩意兒。它是一種下了雨後從土壤裡冒出來的,雨停了,它蔓生得更多,但過一天,太陽一出,它們立刻了無痕跡地消失了。台灣人,尤其是台北人,到現在可能聽都沒聽過,大人們也叫不出它是個什麼玩意兒。

我曾到處問這個下雨過後,從家門口路邊爬來的菜,到底叫甚麼,一直問到我南部同學的阿公,說在過去這玩意名叫「雨來菇」,名字還蠻雅的,但問誰知道這玩意兒,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仍摸不著!這菜隨著馬路舖了柏油、水泥後,漸漸地更沒影沒踪了。

前幾個月,我跟著台灣僑聯總會辦的「台閩尋根之旅」到河南固始縣。到了固始看了很多史蹟,才知道,早在唐朝年間就有了移民政策,大量的宗姓隨著陳光遠將軍南來福建漳州,耕荒落戶,台灣非常多大姓,例如施(施瑯後裔)、鄭(鄭成功後裔)、林、陳……等,都來自於此。在台灣還有許多「開彰聖王廟」,裡面供拜的就是來自河南固始的這位陳將軍。

文章標籤

梁幼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956,張大千為了探討美學森林,走訪了歐洲,他特別前往巴黎,造訪當代最偉大的藝術家畢卡索!老畢當然知道這位中國的當代大師,不僅相約見面,還留他在家吃飯,他們探討的中西美學,原諒我就不在這吃的文章裡去探討了。我想大家會想,老畢用甚麼美味來招呼大千先生?


為了盡地主之宜,那天特別要廚師學作一道中國菜館裡最受歡迎的咕咾肉,其他的菜單主要的有義大利湯餃,蘋果鵝肝,還有就是「松露鴨胸」。

文章標籤

梁幼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