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我們從李白「細雨春風時,揮鞭直就胡姬飲」、「落花踏盡游何處?笑入胡姬酒肆中」的詩句可看出當時長安的多元異族色彩與國際化!傳來的多,傳出的也不少!

 唐朝,是個富裕時代,菜肴的烹飪方法明顯增多,風味的多樣,極盡奢華!

如果我們將封建時期的社會層次分為三階,那麼這一時期的菜肴就可分為高檔的宮廷宴、中檔的官吏日常菜、低檔的庶民菜。

 

相傳韋巨源「燒尾宴」食單就列有58品,唐玄宗時丞相李林甫家研製了「甘露羹」、同昌公主喜烹「消靈炙」、武則天寵臣張易之殘食的「鵝鴨炙」、安祿山向唐玄宗所獻的「鹿尾醬」、唐文宗時的宦官仇士良家所用「赤明香」、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華清宮享用的「駝蹄羹」!點心裡如五色餅、玉尖面、細供沒忽羊羹等不下千種!制作的特色,充分反映了唐代飲食,已達豐富多彩的制作水平。

 

當年日本僧人圓仁,對中國的胡餅、糕、羹非常喜歡,不斷習藝記錄,於是這些遠渡重洋的「遣唐使」習得中國的水稻耕作後衍生出米食的工藝,「唐菓子」就這樣來到日本,當然也對日本境內原有的點心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。漸漸的經過演變,成了日本人自己的口味,也成了供佛敬點。現在的京都,仍有遵循古禮的神社供奉著唐菓子,使和菓子文化傳承至今。

 

和菓子的「和」字,取自大和民族的「和」字;而「菓子」的「菓」字,是「果」加上草字頭,意寓使用草本植物或是水果加工而成的食物。日本現今的糕點以其「和化」時間的長短,略分為「和果子」或「洋果子」兩類。都有專門的學校習藝,一學就得花兩年的時間,而且學費非常非常貴!

 

和菓子的細緻,我們可從他製作豆沙略看端倪。一般我們吃的豆沙包的豆沙或點心餡,翻煮一〜二次,而和菓子得經六次以上的程序方能萃取其纖細的要求。

 

歷史總是匆匆而逝,能被我們留下的有些甚麼?「和菓子」是不是能啟發我們一些二、三事?

arrow
arrow

    梁幼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